第(2/3)页 工业化的批量生产,不能指望靠他天天加班解决问题。 机器的问题,只能用机器来解决。 他对高精密机床厂负责人竺光济,一名年过五十,体型干瘦,曾在某知名国有机床企业,干了近三十年机床研发的老工程师说道:“竺工,如果把暴龙euv中的精密技术,应用到我们立项的‘凤凰’机床上,它能不能让暴龙euv零件的自给率,在没有我帮忙下的50%,提升到80%以上?” “绝对不止80%的。” 竺光济脸上皱纹一动,道:“只要‘凤凰’机床有暴龙euv那样的精密度,光刻机厂的零件自给率,至少能达到99%,甚至是100%,不需要手工加工。” “你确定真不需要么?” 卫明抱有疑惑:“艾思迈公司euv里的锅盖镜片,据说都是蔡思公司的老工匠手工打磨出来的,每一个都有二十年以上的工作经验,我们国家根本找不出几个这样的老工匠。” “这事有点以讹传讹了。” 竺光济摇头道:“如果光刻机这样先进的设备,寄托在几个老工匠的打磨手艺上的话,那它根本没有设计制造出来的必要,因为这样的生产方式不稳定。” “实际上,哪怕是最难加工的‘锅盖镜片’,也是先用机床加工到一定程度后,为提高精度,最后让工匠手工处理一番,只是完成最后的收尾工作而已,如果从一块完整的玻璃开始打磨,那euv永远都制造不出来。” “机床占99%的功劳,工匠最多1%,这两年艾思迈的euv产量明显提升,说明西方机床的加工精度更高了,摆脱了对工匠的依赖,所以能实现批量化的生产。” “原来如此。” 卫明点了点头:“也就是说,艾思迈euv光刻机的领先,主要是建立在机床的领先之上,而不是工匠。” “没错。” 竺光济说道:“我在机床这行干了三十多年了,这行跟芯片行业一样,我们与西方的差距,不是越拉越小,而是越拉越大了,尤其是高端机床领域,二十年前,西方高端机床的加工精度,普遍能做到0.1丝(1微米),我们的高端机床相差不多,但现在,西方高端机床普遍能做到0.01丝,厉害的能达到千分之一丝(10纳米),乃至更夸张的万分之一丝(1纳米),而我们还是0.1丝左右,几乎原地踏步。” “足足二十年,都在原地踏步?” 这怎么可能? 卫明眉头紧皱的说道:“难道没有人去改变这个现状?” 第(2/3)页